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、個個都想做IP的時代,我們不難發現,在抖音、頭條、微信等移動互聯平臺上,許多頂流,包括企業、個人、產品、品牌的聲譽和評價,往往是極度撕裂而又對立的,如華為與小米、余承東與雷軍、東方甄選與與輝同行、俞敏洪與董宇輝、刀郎與云朵、胖東來與官媒、良品鋪子與打假者……
真實的場景中,二者的關系可能并不像網上那么分化、尖銳。比如余承東與雷軍、董宇輝與俞敏洪,線下也有交集,至少從表面來看,二者并沒到水火不容的地步。但在網上,許多粉絲硬生生劃出黑白陣營來,互相鄙視、攻訐、抹黑……粉絲之間的大戰一波接著一波,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偏了節奏,影響了部分消費者,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雙方當事人,加深了他們之間的鴻溝,讓整個互聯網變得烏煙瘴氣,真假莫辯。
表面上是一場熱鬧、低級的口水戰,實則是一場持續升級的利益戰,誰擁有了更多的粉絲、點贊與支持,誰將擁有更多的流量和話語權,繼而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擁躉。因此,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營銷,除了卷產品、卷技術、卷價格,還要卷口水,以爭取更多的市場利益。
有人立人設,就有人報黑料。有人希望主流媒體能夠多發聲,以正本清源,有人偏偏希望把水攪渾,讓網民真假難辨。只有這樣,才能把那些人人仰視的頭部品牌拉下來,讓那些心懷叵測的鉆營者借機上位。
黑紅也是紅。為了出圈、為了流量,一切手段都可使出來。因此,當你不幸成為某個品牌和大咖的忠實粉絲時,你會悲哀地發現,總有人捕風捉影、顛倒黑白攻擊對手,而如果你想澄清、辯解,許多時候就會掉進對方早已設置好的陷阱當中。
陶瓷行業的關注度相對較低,輿論戰、口水戰大多局限于圈子內,但卻同樣火藥味十足,一些所謂的自媒體和網絡大咖,整天在各大平臺或自我吹噓,貶低對手,或含沙射影,虛假宣傳,或煽風點火,推波助浪,或造謠抹黑,無事生非。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,影響著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。 陶瓷行業最常見的口水戰主要表現在:一是產地說。一些頭部企業通常在全國多個產區擁有生產基地,黑子們卻故意混淆視聽,只強調某產區的工廠;一些品牌分明在佛山乃至廣東沒有工廠,卻偏要想方設法打上“廣東磚”的烙印,強調其佛山基因;全國各大產區都在生產佛山磚,憑什么換個包裝就成了真正的佛山磚,而本土品牌就只能低人一等? 二是質量說。某某品牌都是貼牌的,質量差。最近就有一個網絡黑子,因長期發布不實言論而受到政府部門的處罰。貼牌不等于質量差,質量的高低好壞在于企業的內控標準和管理體系。質量好不好,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說了算,為什么有些品牌一家三代幾十年都相信它,有些瓷磚,一鋪上去消費者就大呼上當?那些故意貶低競爭對手,誤導不明真相消費者的傳播者,不是蠢,而是壞。 三是價格說。買頭部企業的產品都是被割韭菜。在終端市場,一些二三線品牌,常常低價吸引消費者,同時,把一線品牌的高價說成是收智商稅。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費者,通常會被低價所吸引。事實上,一分錢一分貨。高價磚不一定就是好磚,但低價磚一定不會是好磚。 此處,還有十大品牌排名說、新品花色抄襲說、企業拖欠工資爆雷說……行業雖然不大,圈子內卻是輿論沸天,熱鬧非凡。有些企業和品牌是自我宣傳過了頭,讓人不舒服,有些同行和競爭對手,卻是故意歪曲事實,目的就是把水攪渾;有些自媒體、鍵盤俠卻是看熱鬧不嫌事大,就喜歡多點矛盾,多點尖銳對立的聲音,以此博取更多的流量。
那么,陶瓷企業該如何應對網絡口水戰,尤其是友商、自媒體的貶踩行為呢? 首先,企業要保持定力,學會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,要具有識破互聯網虛假宣傳和伎倆的慧眼,不要被網絡節奏帶著走。比如企業的外在形象、品牌定位、新品研發、市場營銷等,要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被外界所干擾。 其次,不要過分關注網絡輿情和口水戰,更不要輕易參與。在滔天的輿論聲中,你的許多言論最終有可能反彈回來傷害到你自己。如果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,沒有準備好接受別人的故意抹黑和栽贓,沒有能力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明槍暗箭和流言蜚語,那么最好請遠離網紅的人設。許多時候,那些水軍和自媒體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有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。 第三,要學會沉默。互聯網自有其傳播規律,面對矛盾和對立,你越解釋、越辯解,越容易火上澆油。欲成大樹,莫與草爭;將軍有劍,不斬蒼蠅。將自己的目光放更長遠些,格局更大些,一些不實的言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煙消云散。 第四,找準機會,強勢反擊。對于那些明目張膽抹黑、造謠的網絡黑子,企業法務部可搜集證據,在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予以強勢回擊,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
關注陶瓷信息網
12-27
03-26
03-26
03-26
03-26
03-25
03-25
03-25
03-25
03-25